阻止肾病到尿毒症,注意这3种“毒素”,医生教你这样排
慢性肾脏病发展过程中,是先经历早期的免疫炎症反应或肾脏血液微循环的异常,继而开始出现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组织细胞的损伤,进一步发展到整体肾脏功能的下降。
肾脏作为重要的排毒器官,功能下降后必然会引起血液毒素的代谢减缓,造成蓄积是诱发尿毒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尿毒症并不是单纯的毒素蓄积,是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中毒素水平高是主要表现之一。
因此在防治尿毒症的过程中,积极的排毒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排毒治疗,保护肾功能的到底有哪些“毒素”需要注意?
1、小分子毒素——肌酐、尿酸等
我们常提到的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这些指标统称为肾功能三项。反应出现肾脏损伤功能的问题,其中肌酐、尿酸、尿素其实都是蓄积在血液中的小分子毒素。肾脏滤过排毒功能损伤后,这些毒素难以自主排出来,久而久之蓄积在血液内,就会引起毒素水平的升高。
因此对于肾功能明显损伤的患者来说,及时加强毒素的代谢是非常重要的。血液毒素不仅会导致尿毒症,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失衡、心衰等情况,都有直接关系。
因此在肾病中后期需加强排毒治疗,对肾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非常关键。
2、药物肾毒性——伤肾小球及肾小管
药物肾毒性是继发性肾损伤常见的因素之一。对于一些药物属性不了解,或者某一类药物用量过大是引起肾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
肾友尤其是已经出现肌酐高,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需谨慎。避开明确有肾毒性的药物,还有是一些肾毒性药物注意用量。
包括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与阿米卡星,还有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主要是感冒药如白加黑、感康等含有对乙酰基胺成分的药物。还有是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及中成药都需要注意,这类物质明确具有肾毒性,选择时尽量避开。
药物间质性损伤主要是攻击肾小管,连带肾小球,造成血肌酐、尿酸值的升高,加速肾功能的损伤及剩余肾脏功能的代谢压力。
药物损伤常作为急性因素出现在慢性肾病发展过程中,只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一般不会发生。
3、警惕“邪毒”入侵
中医对于肾脏损伤,认为邪毒的入侵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患者本身存在免疫损伤,抵抗力下降,导致邪毒进入体内攻击脏器。
简单来说,比如频繁感冒,细菌及病毒感染这些都是与季节变换因素相关,需要注意这一点。
因此在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提升,很多人容易出现尿蛋白反复的情况,遭遇感冒等感染后就反复,主要是这一点因素。而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还会再次影响免疫力。因此避免病情的反复加重,根本改善自身免疫问题,解决免疫系统紊乱的问题也是肾病治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