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多囊肾知识

6种肾病哪类尿毒症风险最高

时间:2024-03-12 作者: admin22 阅读量: 2 栏目名: 多囊肾知识 文档下载

肾友们患病后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病情的预后情况,那么评估预后其中是否会发生尿毒症,尿毒症风险究竟有多高?又是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

其实有些患者可能害怕尿毒症,就不愿意多了解这一方面,但也有些患者想要做到心中有数,心理比较强大愿意提前去了解自己的病情发展情况,有助于做好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无论怎么样多了解一些总是没有坏处的。

在众多慢性肾脏病类型中,常见的多发的其中有6种,每种类型肾病病理不同,影响肾功能进展的因素有差异,因此发展速度,尿毒症风险高低也有差异。
哪类尿毒症风险偏高?哪些可能看起来吓唬人,其实是“纸老虎”?
咱先从风险较高的说起吧!把尿毒症风险等级分1-5级,1级最低,5级最高,这样了解的就更直观!

尿毒症风险3-4级的肾病类型:
糖尿病肾病中晚期(3-4级)
进入到中期阶段,基本上肌酐、尿酸这些指标已经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肌酐水平在300以内,此时肾功能损伤是相对严重的。
这个阶段是已经进入了慢性肾衰竭中期阶段,不少患者出现双肾萎缩的情况,部分伴有持续的高血压、贫血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少数患者出现胸闷气短的心衰前兆症状,这部分患者尿毒症风险会更高。
晚期的患者肌酐基本超过300,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这个阶段尿毒症风险等级达到顶峰,肌酐增长速度加快,需要及时去解决改善肾脏血液循环,排毒排水的情况,与时间赛跑,耽误不得。积极的去联合中西药的优势方案降低尿毒症风险更名,比如昨天说的列净类药物对护肾预防尿毒症有积极作用。

多囊肾的中后期(3级)
多囊肾是一类遗传性疾病,存在基础病理就是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囊肿的不断增大导致肾内压升高,且压迫肾脏局部毛细血管致使血液循环不同,加剧肾脏细胞硬化发展。如果囊肿破裂导致感染对肾功能损伤会更大。
中后期的患者不仅出现排毒能力下降,肌酐尿酸这些指标的升高,伴随着的高血压、贫血的情况,神经系统损伤等等,都会对多囊肾患者造成一定冲击。
进展速度没有糖尿病肾病快,但比其他肾炎、肾综类型肾病速度还是要快的。所以早期出现蛋白尿、血压高后就要积极去解决肾小球硬化损伤问题,同时清除肾脏内囊肿,缓解肾脏内压,保证毛细血管的健康发展。

尿毒症风险2-3级的肾病类型:
高血压肾病(2-3级)
高血压肾病也是继发性肾病一种,继发因素明确就是患有多年高血压造成系统性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异常,影响到了肾脏局部血氧的供应,导致肾小管肾小球的硬化纤维化损伤,致使蛋白的流失,肾功能的整体损伤。
虽然与糖尿病肾病并称继发性肾病的“两大巨头”,但是相对糖肾来说早期积极的去控制住血压稳定,后期进展速度没有那么快。且目前降压药方案来说,只要坚持用药血压基本上都能维持长期的稳定,不容易反复。比如糖尿病更好控制且维持。
所以肌酐升高后,高血压肾病的进展速度没那么快,且一些护肾药物包括沙坦普利类在早期的应用,也有助于降低肾衰的风险。
狼疮性肾炎无法缓解(2-3级)
狼疮性肾炎是很常见的一类免疫性系统性疾病,多数患者是先发生狼疮,几年后出现肾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的情况。由于狼疮本身属于免疫性疾病,所以肾病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
对于长期久治不愈的狼疮性肾炎患者来说,尿毒症风险是比较高的。
狼疮性肾炎其实并不完全是个“顽固不化”的疾病,但早期在控制狼疮时需要重视对自身免疫损伤的改善,免疫力的提升,来增强对炎症反应的对抗。因此除了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一些对症用药比如消炎为主的甲氨蝶呤片之外,还需要联合中医药系统去调理改善免疫损伤,越早重视这方面改善,有助于病情长期稳定,降低复发风险。尿毒症风险自然下降。

尿毒症风险1-2级的肾病类型:
IgA肾病:尿潜血尿蛋白不多(1-2级)
这类肾病发病率较高,年轻肾病人群中多数是这类肾病类型,其次就是下边要说的膜性肾病。发现之前患者多数存在扁桃体感染发炎的情况,初期出选尿潜血,随着肾小球损伤出现蛋白尿。
及时去抑制肾脏内免疫炎症后,蛋白和潜血可以降下来,纠正受损硬化肾小球去控制蛋白达标的关键,因此还需要联合中医药方案去改血液循环的情况,越早联合控制可达到临床治愈。少部分错过早期治疗容易发生尿毒症。
膜性肾病1-2期(1-2级)
膜性肾病早期病理损伤很友好,不吃药控制有一定自愈性,但是如果进入到3期就不好说了。所以对于早期的患者把尿蛋白控制下来,且去清除免疫复合物,积极消除水肿,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不建议单纯激素控制,可采取降压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来控制,必要时联合中医药方案系统改善更有效果。
注意尿蛋白总是降不下来的膜性肾病患者,将来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就非常大。早期控制住尿毒症风险就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