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多囊肾知识

慢性肾病患者更易肠不好的3大原因

时间:2024-07-03 作者: admin22 阅读量: 3 栏目名: 多囊肾知识 文档下载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多与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受损外相关。

研究发现国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胃肠道症状的概率为63.1%~79%,国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胃肠道症状的概率为78.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胃肠道症状常见的有消化不良、进食功能障碍、胃食管反流、腹痛、便秘等,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龄、糖尿病病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服药量等有一定关联。

|为什么肾病患者更易出现肠胃问题?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各个器官之间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肠-肾轴”理论认为肠道病变影响肾脏,肾脏疾病影响肠道功能,肠、肾病变相互作用影响全身。

胃肠道微生态十分复杂,定植于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群大约有1000种。在生理情况下,人体肠道微生物保持动态平衡,维持正常的胃肠道功能。食物、抗生素、炎症等原因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状态,造成肠道内环境紊乱。CKD患者恰恰在饮食、用药、身体炎症反应等方面异于常人,所以CKD患者更容易出现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肠道细菌在数量、结构、组成、分布上明显发生变化。

肠道微生物组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CK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① CKD患者进入后期阶段,肾功能逐渐下降,肾脏排泄功能减弱,大量代谢废物蓄积于体内而浓度升高,经过肠壁血管进入肠腔,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② CKD患者频繁使用抗生素,饮食受到限制、膳食纤维摄入量减少等都可以改变肠道pH值,使得益生菌减少,而病原菌增加;

③ CKD患者发展至终末期,血液透析成为其必要的治疗措施,而血液透析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肠道低氧缺血,破坏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导致肠道菌群的分布与数量发生改变。

基于“肠-肾轴”的CKD疗法

01.补充益生菌,延缓肾功能

口服益生菌可以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降低肠源性毒素水平,改善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改善CKD患者微炎症状态,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 ROSSI等使用合生素(益生质与益生素)治疗CKD患者6周,发现合生素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胃瘤球菌,增加双歧杆菌,且明显降低肠源性尿毒素硫酸对甲酚的含量,但硫酸吲哚酚含量无明显改变。
  • WANG等发现益生菌治疗后的CKD患者,血清硫酸对甲酚和对甲酚吲哚酚均明显减少,由此可得出:益生菌可以改善机体微炎症状态,从而延缓CKD的发展。

0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也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量,碳水化合物增多,肠道菌群稳定,能够减轻肠道黏膜损伤,保护肾功能。有研究发现,CKD患者增加纤维素摄入量,可增加肠道毒素排泄、降低血尿素氮浓度和血清肌酐水平,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

肠道病变与CKD发病与发展相关影响、互为因果,“肠-肾轴”理论已经逐步取得医学界的认可。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运动、提高肠道免疫等以肠道为切入点的治疗措施,均能有效延缓CKD的发展,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好肾医发起 “甚小护——肾脏小小守护天使”关爱项目,为慢性肾脏病患者提供部分援助。需要援助的可以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