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一旦受到损伤,尿液也会发生异常,是提示慢性肾病常见的信号。尿常规检查是检验慢性肾病的必查项目之一。有些指标更能直观的反应出肾功能的情况,如24小时尿蛋白坚持是评估肾功能的“金指标”。
准确了解与尿液相关的各项指标,对病情的治疗更有利,可更细致了解病情。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些人也遇到一些尿液异常的情况,比如尿液浑浊,尿色偏黄,尿味大等等。
这些反应肾功能情况的重要尿液检查知识,肾友应掌握清楚:
尿泡沫增多且浑浊,是肾病加重了?
蛋白尿是肾病早期典型症状之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在大量细小的泡沫,且经久不散。主要原因是肾脏内的炎症反应,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滤过功能下降,导致大分子蛋白漏出导致尿液中,使尿液张力增加。
那尿泡沫增多是否是病情加重前兆?
排除病理因素影响,一般蛋白尿越多预示肾功能受损越严重,预后也越差,肾衰竭风险越大。但尿泡沫增多不一定代表病情越严重,还需要判断导致蛋白增加的原因。
有些生理因素,比如尿频、尿急、摄入太多高蛋白食物等,也会导致泡沫增多,但对肾功能没实质性损害。还有患者存在尿路感染、高血压等问题,也会加重蛋白尿的情况,都需要及时纠正因素,控制蛋白尿的水平。
不能单通过尿泡沫多少判断病情好坏,关键看诱发原因和病情的控制。
还有时尿液会出现浑浊的情况,是否也意味着病情加重?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长期搁置尿液沉淀后出现杂质;二肾病治疗过程中,部分肾小球修复,滤过功能提高,大量坏死的毛细血管等杂质随尿液排出,尿液因此浑浊,但却是病情好转的反应,并非恶化的迹象。
尿潜血、尿蛋白阳性,提示预后不同
单纯尿潜血对肾功能的影响不大,可以不吃药,注意监测尿红细胞就可以。有些患者担心会引起肾衰竭,建议确诊初期可以做尿红细胞相位检查,来明确检查血尿的来源。
蛋白尿对肾功能的发展及预后都有重要影响。持续大量蛋白漏出会不断损害新的肾小球的滤过膜,破坏肾单位,加速肾脏的纤维化、硬化进程。
虽然尿潜血对病情影响不大,但与尿蛋白同时存在,对肾功能的危害性会更大。因此早期出现这两种情况,都不能放松警惕,及时控制病情。
查看管型的意义很大,如果出现管型尿如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通常都提示肾脏损伤。
尿蛋白肌酐比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兄弟”指标
有患者问,医生,24h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肌酐比哪些更准确一点?
其实没什么太大区别,两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指标。正常情况下,24h尿蛋白定量低于0.15g,对应的尿蛋白肌酐低于30mg/g。
24h尿蛋白定量在0.15-0.5g之间,对应的尿蛋白肌酐低于30-300mg/g;
24h尿蛋白定量大于0.5g,对应的尿蛋白肌酐超过300mg/g。
前者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出一段时间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后者留尿比较方便,更适合老年、儿童患者,在反应肾功能的情况下没太大差异。如果方便就做24小时尿检,不方便就做尿肌酐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