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报告每个医院的血检报告参考范围都有所不同,但大致范围相差无几,今天就教大家如何看懂血检报告。
1.白细胞计数成人 (4.0-10.0)×10^9/L;儿童 (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白血病等。减少见于: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服用抗癌药物等。
2.中性粒细胞计数0.5~0.7(50%~70%)。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增多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出血、组织损伤、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降低见于: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化学药物中毒、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3.淋巴细胞计数0.2~0.4(20%~40%)。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肉瘤等。降低见于:细胞免疫性缺陷病、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4.单核细胞计数0.12-0.76,单位10^9/L。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某些血液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结缔组织病、胃肠道疾病等。减少见于:基本无临床意义。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5~0.30×10^9/L。是一种检测方法,用嗜酸性细胞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而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被破坏,嗜酸性粒细胞被染成红色,然后滴入计数池内计数,可求得每升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何杰金病等。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手术后、大叶性肺炎等。
6.嗜碱性粒细胞数目0~0.01(0~1%)。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骨髓纤维化及癌转移等。
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70%。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的百分比。偏高见于:细菌感染等。降低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引起等。
8.淋巴细胞百分比20%-40%。指淋巴细胞在白细胞所占比例。偏高见于: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降低见于:细菌感染、免疫缺陷病等。
9.单核细胞百分比3%-8%。指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增高见于:伤寒、结核、疟疾、血液疾病等降低见于:一般无临床意义。
10.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5%-5%。指嗜酸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降低见于:一般无临床意义。
11.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1%。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占白细胞计数的百分比。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病等。降低见于:一般无临床意义。
12.红细胞计数男性 (4.0-5.5)×10^12/L;女性 (3.5-5.0)×10^12/L;新生儿 (6.0-7.0)×10^12/L。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增多见于:呕吐腹泻、烧伤、先天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见于:急慢性出血、红细胞遭受破坏、造血障碍/损伤、血管内/外溶血。
13.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g/L。指红细胞浆内的蛋白质,使红细胞表现为红色。偏高见于:呕吐、烧伤、大量出汗、缺氧、慢性阻塞性肺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偏低见于: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感染、放化疗等。
E14.红细胞压积男:0.40~0.50;女:0.35~0.45。指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增高见于:呕吐腹泻、烧伤等。减少见于:贫血、血液稀释等。
15.平均红细胞体积86~100fl。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偏高见于:妊娠、口服避孕药、饮酒、缺乏维生素B12/叶酸、贫血等。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1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7~31pg。指血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浓度。偏高见于:体内铁质丰富等。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1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0~370g/L。指血液通过离心后仅获取的剩下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比例。增高见于:呕吐腹泻、烧伤、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酸中毒、心脏病、肿瘤等。降低见于:缺铁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18.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11~16%。指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参数。19.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35-56fL。指红细胞体积差异性的参数。20.血小板计数100~350)×10∧9/L(10~35万/mm)。指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增加见于:骨髓异常综合征、慢粒白血病、急性感染、失血等。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化疗、脾功能亢进等。
21.平均血小板体积9.0~13fl。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有助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增加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异常综合征、妊娠晚期、血栓病等。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2.血小板分布宽度电阻法:15%~20%。激光法:42%~75%。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增高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减少见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23.血小板压积0.11%~0.23%。是以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计数的乘积。升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妊娠晚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降低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也可能是PLT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治疗和化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