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医生都非常重视肾脏损伤的两个标志:蛋白尿和高血压!”
可能有人会问,肾病患者不是更应该关注肌酐升高吗?
肌酐升高当然要重视!肌酐一旦升高意味着肾脏损伤已50%以上。而在出现蛋白尿的阶段是可治愈的。所以说,我们要重视蛋白尿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直播中李德天教授还分享蛋白尿的成因、类型,以及哪些人群需高度重视蛋白尿,一起来学习~
1. 正常人会有蛋白尿吗?
会的。因为肾脏通过尿液将尿素、氨等各种体内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时,无论我们的机体运转多么精细,也一定有“漏网”的蛋白尿随着这些废物排出体外,而不能全部回收到体内。因此我们正常人、正常肾脏、正常肾功能的情况下也是有微量蛋白尿排出的,所以有很微量的蛋白尿,大家不必过于惊慌。
2. 蛋白尿多少是正常的?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24h,为正常范围。当然,不同医院的化验单会有细微差别,比如有些医院的正常范围值设定为141mg/24h或160mg/24h,这是因为采用的试剂盒不同,所以不用纠结于此。
如果蛋白尿超出了正常范围值,我们才需要多加重视。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当尿蛋白定量大于150mg/24h,小于300mg/24h,这种情况就是微量白蛋白尿。一般尿常规检测是检查不出来的,需要进行微量蛋白尿检测才能查出来。
3. 有蛋白尿一定是肾病?
不一定!除原发性肾病外,遗传性肾病(多囊肾)、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骨髓瘤、乙肝相关疾病、药物中毒、肿瘤等其他疾病也会导致蛋白尿。
4. 蛋白尿有哪些类型?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
最常见的是由于肾小球损伤而导致的蛋白尿。
我们常人肾脏的大小与自己的手拳大小差不多。肾脏大约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负责滤过尿液、肾小管负责浓缩或稀释尿液。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一般是毛细血管襻出现问题,滤过超出肾小管回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就是肾小球性蛋白尿。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
正常情况下,肾脏滤出的蛋白尿会被肾小管回吸收。如果肾小管功能受损,对肾小球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导致蛋白排泄增加,就形成了肾小管性蛋白尿。
③溢出性蛋白尿
是指血里异常的蛋白质超过正常值,血液代谢处理无能,跑到尿里后通过肾小管也不能回吸收,就只能排出体外了。比如常见的急症: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免疫球蛋白轻链。
- 肌红蛋白尿:由于车祸、地震的挤压伤等外伤导致肌肉坏死,坏死的肌红蛋白跑到尿液中,形成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伤综合征。
- 血红蛋白尿:有些病人出现溶血,血红蛋白跑到尿液中,会形成血红蛋白尿。
- 免疫球蛋白轻链:这是比较少见且严重的一种,免疫球蛋白部分漏到尿液中而形成的,常见于骨髓瘤疾病。
④功能性蛋白尿
是指肾脏没有疾病,但化验时却出现蛋白尿。这种情况通常会在跑马拉松、冬泳等超负荷运动时会出现蛋白尿;还有发烧体温超过39℃时,也会出现蛋白尿;有些偏瘦的人是「游走肾」,肾脏会下垂或位移,这时也会出现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非病理的。
⑤组织性蛋白尿
肾脏组织有疾病累及,出现了蛋白尿。这种蛋白尿是比较特殊的,一般医院不作检查。
小小的蛋白尿背后隐藏的疾病危机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发现自己出现蛋白尿时,就需要做密切的跟踪观察随访。蛋白尿的原因需要仔细判断,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查不明原因,就不能确切的治疗,从而耽误病情。
5. 除肾炎患者,哪些人应高度重视蛋白尿?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这两类患者一旦出现蛋白尿,意味着全身的血管内皮都受损,而且这两种疾病是早期累及心、脑、肾、眼、足等多器官的窗口。这两类患者早期可能只是尿蛋白+-号,甚至检测不出异常,只有通过微量白蛋白检测,才能查出来。
所以,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人,一定要到医院做微量白蛋白检测,诊断标准:半年检验3次,且两次超标提示肾脏受累,这时候就一定要重视了。
|结语:
蛋白尿是导致肾功能损伤最重要的标志因素,尿蛋白越多,预后越不好。有了蛋白尿,一定要对症治疗。
不同病理类型的蛋白尿,对身体的危害严重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有点蛋白尿问题不大;但如果是IgA肾病、系膜增生,有点蛋白尿就是问题。出现蛋白尿不要惊慌,找专业靠谱的医生做系统的观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