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多囊肾治疗

糖尿病为什么会容易并发肾病

时间:2024-03-16 作者: admin22 阅读量: 3 栏目名: 多囊肾治疗 文档下载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属于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长,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机制与机体炎症、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等关联密切,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增多等特征,促使肾小管及间质发生纤维化,从而诱发肾功能出现障碍。

针对不同的病理机制,应对患者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改变密切相关。

目前,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由于各种因素致使体内肾微血管系统受到破坏,并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肾脏疾病。其发生的标志性病理变化十分显著,主要包含肾小球系膜扩张及硬化、内皮糖萼发生改变、足细胞数量减少及足突脱落等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当持续性蛋白尿发作后,患者的生存时间缩短为5~7年,而终末期肾病是导致66%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及药物治疗十分必要,对降低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与机体炎症、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等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从分子机制及细胞机制层面进行详细论述。1.1 分子机制若患者体内胰岛素存在分泌量低或活性异常等情况,可能会造成肾损害。

因为胰岛素不仅能有效调节体内葡萄糖代谢,同时还能调节足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若胰岛素敏感性受损,肾细胞内葡萄糖代谢将会发生转变,致使血管反应出现异常,阻碍血管生成。此外,胰岛素还具有调节足细胞柔韧性的功能,能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变所引发的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

在糖尿病肾病发病历程中,炎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肾细胞内下游信号可以在高血糖的环境中得到激活,并传导级联反应,致使机体产生炎症,进而造成肾小球膜肥大,胶原蛋白Ⅳ及纤维粘连蛋白产生沉积,最终激活信号通路,导致循环的炎症细胞浸润,放大并延续肾脏的炎症病情。氧化应激同样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通过诱导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加重机体的炎症反应。通常体内低水平的活性氧有助于保持缺氧诱导因子的稳定性,但若活性氧与缺氧诱导因子间反应较为激烈,则会导致体内缺氧的反应性变弱,致使肾小管间质发生低氧损伤的状况。

当人体的抗氧化能力不足以应对氧自由基反应时,就会产生氧化应激。一方面,当机体体内葡萄糖代谢未能得到良好的调节,从而发生紊乱时,会严重刺激人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改变肾小球血管的通透性,同时活性氧还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肾脏细胞,致使肾纤维化的状况产生;另一方面,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不利于肾细胞的有效代谢及保护。

1.2 细胞机制足细胞对肾小球滤过膜的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作为一种高度终末分化细胞,主要病理特征为足细胞肥大、足突脱落及足细胞的凋亡等。

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在高血糖环境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活性氧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足细胞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功能异常。

另外,肾小球系膜细胞功能障碍同样对糖尿病肾病的发作具有重要影响。肾小球系膜细胞会分泌细胞外机制蛋白,肾小球系膜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时会导致细胞外机制蛋白积累,引发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促使糖尿病肾病发生重要病理变化。

内皮功能障碍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联密切,其主要病理性特征包含内皮通透性过高及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分泌减少等。

当内皮细胞被高葡萄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活性氧激活后,进行内皮细胞募集,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及炎症信号,致使机体发生炎症反应,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二、药物治疗措施2.1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研究显示,SGLT2i具有降低血压,改善动脉僵硬等功能,同时SGLT2i还能通过肾小管球间反馈机制的介导作用保护肾脏。

此外,SGLT2i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血流动力学作用得到有效调节,从而持续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时间长达104周,并在3周的清除期后得到逆转。

通过SGLT2i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10%~20%的血浆尿酸水平,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肾功能及白蛋白尿,这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2.2 糖尿病肾病中的抗纤维化药物造成肾小球高滤过率的主要原因是神经激素与肾小管的异常,从而激活炎症与纤维化途径的产生。因此,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干扰炎症及纤维化途径的药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目前我国对相关阻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形成和纤维化细胞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药物研究较为广泛。

当细胞处于高血糖环境时,AGEs成分增加,与异常的细胞外机制蛋白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激活氧化反应,致使炎症及纤维化途径产生,并通过介导作用损伤肾脏。

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系膜细胞中,AGEs受体可以得到充分表达,产生相互作用,促进氧化应激,活化核因子κB,从而产生促炎症细胞因子。

因此,可以通过使用抗AGEs抑制剂阻断这种相互作用,从而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同时,抗纤维化因子TGF-β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效果显著,与AGEs抑制剂单独使用相比,联合使用AGEs抑制剂与抗纤维化因子TGF-β单克隆体有助于降低间质体积扩张趋势,舒洛地特可有效抑制TGF-β的产生,其是一种低分子量肝素与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物,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预防护理。

但在一项有关药物剂量依赖性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对糖尿病患者及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受试者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舒洛地特或安慰剂疗法,注入剂量分别为50 mg、100 mg及200 mg,将尿白蛋白的排泄率作为测试终点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舒洛地特组的受试者白蛋白排泄率与剂量依赖性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随后,科研工作者进行了每天200 mg的舒洛地特与安慰剂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疗效对比研究,但未能得到有效结论,该实验被终止。

目前有关糖尿病肾病抗纤维化化合物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对于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及治疗十分重要。2.3 基于肠促胰岛素疗法常见的肠促胰岛素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IV inhibitor,DPP-4i)及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

其作为当前新型的肾脏保护剂,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内源性GLP-1有助于增加胰腺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同时,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白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患者体内的葡萄糖。

此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DPP-4的活性较强,与糖化血红蛋白及蛋白尿有关,通过DPP-4i治疗后,能有效减少微量白蛋白的产生和发展。

目前我国有关肠促胰岛素疗法对于肾脏保护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临床资料较为有限,需要后续科研工作者加以重视。三、展望糖尿病肾病作为目前一种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需引起广泛重视。

尽管目前我国有关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种类较多,但后续残留风险仍难以处理。传统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保护糖尿病肾病发展及进展。因此,如何立足于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治疗药物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目前有关肾小球超滤、炎症及纤维化成为糖尿病肾病主要治疗方向,对于新型药物分发现及探索仍然具有较大挑战,希望能在未来开发出特定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