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肾病病程的发展,各种症状和并发症会接踵而至;而高血压、蛋白尿、潜血等也是被重点监控的对象。然而,很多患者只关心尿蛋白、肌酐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另一个同样会拖慢肾病恢复进程的并发症——肾性贫血。
据了解,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人群占比的权威数据为10.8%,其中并发肾性贫血的患者占到一半以上,病程越长、肾功能越弱的,贫血越严重。尤其是肾衰竭后期,透析期的患者可能因严重贫血而危及生命。
贫血!贫血!
那么我们如何治疗贫血呢?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补铁。
肾脏除了滤过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促红素。
促红素的最大作用是“命令”骨髓执行造血功能,所以,如果促红素分泌不足,骨髓的造血活动就会减少,就会出现贫血的情况,这叫做“肾性贫血”。
另外肾病患者特别是肌酐已经升高的患者,血液内毒素比较高,红细胞的寿命也会减少,也是造成贫血的一大原因。
总结肾病患者贫血的三种原因:
1、长期尿血导致贫血。
2、长期蛋白质丢失,引起营养不良,导致贫血。
3、肾功能损害,肌酐,尿素氮等毒素留在体内,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肾病贫血患者中,缺铁性贫血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血透患者,由于肠道对铁的吸收受损、肠道失血、抽血及透析器血液残留等导致血液丢失造成铁的缺乏。因此,对于肾病贫血患者饮食补铁是关键。
肾性贫血真有这么危险?
它的危害范围很广。头晕乏力、胸闷心慌等症状还是轻的,更为严重的是,肾性贫血会导致脏器缺氧、心率加快,因而损害脏器、增大心血管疾病几率,尤其是加速心力衰竭。同时还会造成生殖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影响生育能力、加大急性感染风险。
然而贫血有诸多危害,却常常被患者们忽略,只因贫血早期症状不明显。这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现机制何其相似!
此外,即使病友处于肾病早期,也应未雨绸缪。随着肾脏损害的加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出量大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大量毒素的蓄积降低了红细胞寿命,这些情况都会引发贫血,因此应尽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