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尿毒症患者会发生高血钾、高血磷、代谢酸中毒,尿量很少甚至无尿,通过血液透析,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生命线”的意义
肾脏失去功能后,血液中的毒素就无法从肾脏中排出,因此,就需要把血液引出来,到体外的血液透析机里,通过机器把血液里面的毒素、多余的水分扩散出去,然后,把净化完的血液输回体内。
很多尿毒症患者会发生高血钾、高血磷、代谢酸中毒,尿量很少甚至无尿,通过血液透析,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这样,血液中的尿素和肌酐水平就会下降,水分也会减少。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命线”的最基本保障。
二、什么时候需要做瘘?
那么,听说在透析前要做一个瘘,那是什么呢?
刚才说过,透析就是要把“脏的”血引出去,干净的血输回去,那么,这就需要有一个管道通路。
那么,就不能像每次扎针一样,临时扎一针,而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通道,作为肾友们血液流入透析机的长期血液管路。这个管路的建立需要在透析前就做好。
我们把这条管路叫做透析肾友的生命线,一般是在手的前臂做一个小手术---动静脉内瘘。具体做法是在前臂将自己的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使静脉血管中流动动脉血,称为静脉动脉化,利用静脉的表浅和动脉的压力,使透析时能看到或摸到穿刺血管,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又能使引出的动脉血达到需要的血流量。
《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认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应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通过吻合患者的浅表静脉和动脉,以建立体外血液循环。
除了动静脉内瘘,还可以做中心静脉导管,或者人工血管,但动静脉内瘘是血管通路中最好的一个。
动静脉内瘘更为持久。而且是在自身血管上改造,透析之后,针眼愈合了,体表还是完整的,不容易发生感染,对肾友生活影响最小,护理起来最方便,长期效果也是最好的。
因此,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
对于长期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有些人因为一开始拒绝接受透析,没有提前建立血管通路,等到出现了严重的心衰、高血钾等问题时,需要马上透析,需要临时做中心静脉透析导管。
临时静脉导管的缺点是,它没有我们刚说的动静脉内瘘长久,如果长期使用它,很容易发生感染,放置导管的位置很容易长血栓,导管也容易脱落。因此,如果需要长期透析,会重新建立动静脉内瘘。
三、每日养成检查内瘘是否通畅的习惯
1、听血管杂音,用手触摸有无震颤,如发现血管杂音减弱或消失要立即报告医护人员,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
2、观察有无渗血情况,如有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并通知医生。
3、术后遵医嘱锻炼内瘘侧手臂,抬高并活动内瘘侧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末梢水肿。
4、避免吻合部和静脉近心端受压,内瘘侧上肢术后禁止扎止血带、测量血压及负重,避免引起伤口剧痛和吻合口裂开的危险。
5、避免内瘘侧肢体静脉注射或输液,以保护内瘘血管。
6、促进内瘘成熟的措施:术后2d可在瘘口吻合部的上方行热敷,增加动静脉内瘘血管的血流量,术后3d活动内瘘侧手和肢体,促使内瘘血管扩张成熟
四、常见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
内瘘皮下组织血肿伴疼痛;
内瘘感染;
内瘘侧肢体水肿;
内瘘血管狭窄、闭塞。
其中穿刺后皮下血肿伴疼痛是动静脉内瘘中最常见亦较难避免的并发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应当是尽快使瘀血及血肿吸收、消散,解除压迫,恢复血管弹性和功能。
现常用的方法有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喜疗妥乳膏外擦等,也可用土豆片和远红外线照射来处理消肿。
五、日常居家护理
1、保持内瘘手臂的皮肤清洁。
2、透析结束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水,无菌敷料覆盖4h以上。
3、适当活动造瘘侧手臂,手握橡皮圈进行锻炼。
4、有假性动脉瘤时应使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
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其使用寿命和功能状态决定患者的透析质量,关系到患者生存质量,甚至生死存亡。
所以肾友们需要重视日常的护理,保护好内瘘,延长生命线的使用。